在《人民的名义》中,蔡成功是个立体且复杂的角色。在众人口中,他是奸商的代表;在陈老眼中,他不是一个坏人;在侯亮平的回忆里,他输在了起跑线;在季昌明的视线中,他是典型的二皮脸。
有的人生来就在罗马,有的人生来就是骡马。 和发小侯亮平相比,蔡成功从小就是班上的一个笑话。寒门出身的他,尝尽酸甜苦辣,惯看秋月春风,久而久之就混成了社会人的模样。
输在起跑线,赢在途中跑。 虽然出生就落后,但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钻营,蔡成功还是渐渐地走到了富贵阶层的门外。沐浴着国企改制的春风,蔡成功一跃成为大风厂的董事长。
【资料图】
如果就此截取人生的断面,蔡成功无疑是一个拼搏励志的典范。然而,墨菲定律的残忍之处在于,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,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,它总会发生。
蔡成功的人生经历了风风火火的上半场,也毫不意外地开启了凄凄惨惨的下半场。随着大风厂被山水集团鲸吞,债台高筑的蔡成功迅速地坠入了生活与事业的双低谷。
被工人围殴,在狱中挨揍,自己被债主关狗笼子,儿子被员工持刀绑架,蔡成功的上半场有多辉煌,下半场就有多悲催。这样的落差,用李白的话说,简直是飞流直下三千尺。
高开低走,落魄似狗。 纵观蔡成功的一生,山水集团与京州城市银行是绕不开的两道坎。在菜包子自己看来,所有的坑,都是高小琴与欧阳菁挖的。
不过,这只是蔡成功的一面之词。当我们重新回顾蔡成功的人生,复盘过后才发现,真正让菜包子坠入深渊的不是别人,而恰恰是他自己。
讲真,从头到尾、自始至终,大风厂的生产经营一直还算不错。甚至到了一一六事件的前夜,大风厂依然手持订单、有序生产,丝毫看不出大厦将倾的感觉。
事实正是如此。 拖垮蔡成功的从来都不是大风厂,而是煤矿。 原来,曾经有一段时间,国内煤炭市场风生水起、简直暴利。
逐利是商人的本性,蔡成功亦如此。煤炭行业正处风口,蔡老板就有了搏一搏、单车变摩托的冲动。于是,他贷款一大笔,买下了一座煤矿,就等着市场一路飘红、自己一飞冲天了。
蔡成功的理想丰腴饱满,但现实却骨瘦如柴。自从蔡老板进入了煤炭行业,市场行情一跌再跌,蔡成功钱没挣到,连底裤也输了。于是,驴打滚的高利贷就成了压死蔡老板的稻草。
在煤矿生意赔钱之后,蔡成功拆东墙、补西墙,过着东挪西借、东躲西藏的日子。终于有一天,他拆掉了大风厂这个承重墙,塌房就成了必然。
辛辛苦苦二十年,一夜回到解放前。 身败名裂、身陷囹圄,对于这样的下场,蔡成功始终认为是山水集团做了局,将自己引入了彀中。但是,坦率地讲,蔡成功的失败应由自己买单。
毕竟, 买煤矿才是一切悲剧的起点。 这似乎是许多民营企业家从成功走向失败的缩影。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初期,他们凭借着先发优势,吃到了时代红利,成功挣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。
这样的成功,有个人奋斗的因素,更有历史进程的推动。站在风口下的猪,固然可以飞起来,但蔡成功们忘了,总有风停的那一天。潮水退去,才知道谁在裸泳。
蔡老板前半生的成功充满了偶然,但大风厂让他产生了错觉,意外拥有了梁静茹的勇气。所以, 当他挥舞着钞票进入煤炭市场时,一切的悲剧已然注定。
从服装到煤炭,企业的发展需要多元,但完全不是这样的剧本。巴菲特曾说过,阅历告诉我,不要去做自己不了解的事情。蔡成功尽可以从服装向家纺进军、向印染探索,却不应该一头扎进陌生的煤炭行业。对市场缺乏敬畏,迟早会遭到市场的毒打,蔡成功满心欢喜地投资,遍体鳞伤地退出。
不过,商场如战场,从来都没有常胜的将军。有的人失败了,拍拍身上的灰尘,振作疲倦的精神,从头再来、重新出发。但是,蔡成功们没有退路,他们的容错空间本就很小,却像赌徒一样选择了all in。
只顾眼前,不计后果。蔡成功如此,恒大的许老板亦如此。贸然进入陌生的领域,头破血流才是必然的结果。
搞煤搞煤,在贪欲的作祟下,蔡成功果然把一切都搞没了。
关键词: